欢迎访问《中南大学报》校报 - 中南大学  
  
第5期 本期版   合订本   报刊导读   小程序   更多期次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下一期日期查询 |  文字版 |  订阅 |  返回首页
   

王 少 锋 : 获 得 高 级Moulton奖 章 的 中 国 第 一 人

查看:90





  □冯 启 佳 黄 玥
每年,英国化学工程学会从全世界范围内选取一篇已见诸报道的化学工程相关领域最具前瞻性的研究成果,并授予其作者英国高级Moulton奖章。这个设立于1922年的奖项终于在2017年花落中国——这一年,英国化学工程师协会(Institution of ChemicalEngineers) 将 2016 年 度 高 级 Moulton 奖 章 (SeniorMoulton Medal)授予中南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2014级博士生王少锋,奖励他在地下资源开采伴生灾害发生机制及防治领域做出的突出研究成果。
科研路上,知行合一从事矿业安全专业方面的科研,谈不上是王少锋的初心。高考失利的他被调剂到国内刚开设的安全专业,他当时并不太喜欢这个专业,对未来茫然无措,更谈不上科研兴趣,但他决定先把专业课学好。随着学到的专业知识逐渐增多,他慢慢地对安全专业产生了兴趣,“能学到新知识也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情”。而家乡洛阳的矿区因开采安全意识薄弱而矿难事故频发的现状则坚定了他在矿业安全方面深入研究的想法。
  硕士期间,王少锋参与煤矿工程实践发现,随着煤矿开采深度的增加,瓦斯含量也会随着增加,而在煤层中形成了在地应力作用和瓦斯释放的引力作用下,软弱煤层突破抵抗线瞬间释放大量瓦斯和煤而造成瓦斯突出,使人窒息,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瓦斯爆炸和火灾事故。其实,这些灾害发生都与地下岩体发生破裂或失稳,生成灾变介质(瓦斯、水、岩体、烟气等)快速运移的通道,灾变介质聚集产生高温、高压和高浓度有毒气体等致灾能量相关。在实践基础上,他最终将目光锁定在地下资源开采伴生灾害发生机制与防治方向,开始探索改善采矿作业安全条件的途径与方法。近一年的时间里,他都在搜集查找相关领域的文献资料,将自己埋在浩如烟海的文献里,同时不忘关注时代潮流,多次与自己的师兄弟交流和向导师请教。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中,身边的朋友看到他为这个科研项目四处奔走、寝食难安,都暗暗地为他捏了一把汗。
  理论研究加上工程实践,王少锋和导师研究出三项主要技术——注浆封堵,利用惰气水雾降温和泡沫覆盖灭火及防复燃;并利用这些技术解决了我国西北地区“多砂少水”的灭火介质短缺问题,成功扑灭了十余万平方米的煤田火区,解救了近百万平方米的煤炭资源,有效提高了矿业安全和地下资源的采出率。他们同时揭示了地下资源开采伴生灾害的发生机制,提出了一种煤田火灾治理过程综合管理的新方法,实现了煤田火灾的火情辨识信息化、灭火技术综合化、效果反馈实时化快速治理。
  研究技术和方法在实践中生效后,王少锋尝试以论文的形式发表出来。采矿领域的专业术语在英语中有其特定的表达方式,要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全英论文就必须尊重国际上普遍接受的表达方式;而作为土生土长的国内研究生,生活中的他又十分喜爱古
代汉语、文学,已经习惯了用汉语思维去写作。为了攻克英语表达这一难题,他翻阅了不计其数的英文文献,处处留心着专业英语中中西方的表达差异,同时勤于向导师和有经验的师兄请教。他写了又改,改了又写,第一篇论文耗时一年多,却没能得到SCI审核人的认可。“对于一个硕士、博士而言,第一篇SCI论文是最能树立自信心的,但同时也是最能打倒一个人的。”一年多无数个日日夜夜的辛苦努力全都白费,重头再来又会浪费许多宝贵的时间,更不用说重新踏进实验室继续进行研究!王少锋坦言,那一年是极为艰辛的一年,他至今都忘不了自己思想上经历的波折与磨难。在朋友的鼓励和安慰下,他用了一段很长时间才慢慢调整好心态,开始了新的论文写作。他的心中依然还有那份倔劲:“不写SCI,你永远也不会写SCI,不去尝试怎么会知道结果?”
  2016年,博士阶段的第二年,王少锋将之前煤田火灾治理实践的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发表在国际权威SCI期刊Process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上。论文一经发表,就得到英国化学工程协会的高度认同。同年,该协会将高级Moulton奖章授予王少锋。这是该奖项自1992年设立以来首次颁发给中国研究者,极具纪念意义。
一路走来,心有所依王少锋很清楚,不论是在确定课题、实验研究方面,还是在发表论文阶段,都有很多帮助了他的人,这份荣誉不只属于他个人。他特别感谢导师李夕兵教授,若非他独特高效的例会指导,也难以激发出他天马行空的思考。在例会上,导师会要求每个研究生都要表达出自己的工作内容和想法,然后再予以斧正。对知识的渴望以及誓要破解难题的倔强改变了曾经沉默寡言的王少锋,在例会上,他将自己的想法尽可能地全都表达出来。在一次次厉言批评和一条条犀利建议中,他的思路逐渐明朗,研究选题的方向也得以大致确定。用他自己的话说,导师李夕兵是他的“启蒙者、带路人”。
  同窗好友曹文卓是王少锋的同门。在写第一篇SCI论文时,曹文卓耐心地指导他如何行文架构,如何对复杂的专业知识进行简洁的英文表达,使他少走了很多弯路。而在准备课题的时候,每逢两人一起回宿舍的路上,王少锋都会滔滔不绝地谈论起自己的想法,曹文卓虽然较少说话,但每次开口都能十分有针对性地点出他存在的问题,这让他非常感激。
  另一位重要人物自然是他的妻子。如果说前面两位对他的帮助更具有现实意义,那么妻子所给予的却是其他人难以做到的精神支持。硕士毕业后她选择参加工作,并为他提供经济上的支持。别人觉得他是在“吃软饭”,但不管别人怎么看,她都一路默默无言地陪伴在他身边,一次次温柔而有力地将他托出低谷。2007至2017年的十年间,他们经历了“跨城恋”、“跨国恋”,最终一起创造了两个人的“家”。对于妻子的付出,他眼中那份浓浓的深情便是最好的回答。
  一路走来,有太多人值得感谢,即使未能在此处一一列出,但感恩之情会一直存在于他心底。
  在他看来,此次获得高级Moulton奖章“是一个锦上添花的事情”,会有更多人关注他的研究,一定程度也会促进他下一步更深入的研究,毫无疑问,这也拉近了他与梦想的距离。源于对教导过自己的老师的崇拜,他很喜欢教师这一职业,同时希望自己能体验教书育人的快乐和使命感。博士毕业后,他希望能成为一名高校老师,兼顾科研和教学,既不会退出实验室,也不会轻易离开讲台。

中南大学 版权所有 订阅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9545次访问,全刊已有7356759次访问